從發展歷史看,冷軋輥制造工藝可分為三個階段: 1、1940~1960年,當時鍛鋼軋輥多用做冷軋工作輥,用電弧爐冶煉,不經真空脫氣。當時的目標是輥身硬度均勻,在軋輥制造過程中和使用過程中不發生災難性斷裂。軋輥鋼中Cr含量為1.5%~2.0%。 2、1960~1970年,在此期間開始用電渣重熔法制造冷軋輥,軋輥質量變好。在此期間同時出現了用真空脫氣法冶煉軋輥用鋼的工藝,使斷輥和剝落事故大大減少,含2.5%~3.0%Cr的冷軋工作輥的淬硬層達到15.8~19mm。 3、1980~1991年,軋機改進,對冷軋薄板質量要求變高,因而對軋輥質量要求變高,此時軋輥使用管理水平也在變高,大大減少了軋輥的剝落。 目前,冷軋輥材料仍在不斷的向前發展冷軋輥應該朝高鉻方向發展。因為鉻含量的增加,淬硬層增加,而且材料中碳化物類型可以轉化為M23C7型,其代表性國家主要為英、美、日本等;還有一部分學者堅持低鉻輥、堅持二次淬火,理由是當軋輥表面出現微裂紋時,如不及時處理,隨著軋制的進行,微裂紋會同時沿著徑向和周向慢慢擴展,進而發生剝落,嚴重時徑向擴展一般到淬硬層位置。如果淬硬層很深,淬火時出現裂紋的可能性就增加,這樣發生剝落將造成報廢,損失較大。 |